新增企业过多、规模不大、扎堆从事轻钢施工等等, 上海钢结构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据业内专家分析,不排除后期使用行政手段干预,进行产业调控。调控对于钢结构企业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在现实的重压之下,要不转型升级,要不关门转行。当下上海钢结构行业调控苗头隐现,对生产企业的影晌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中型钢结构企业压力山大,但总体来说,调控是行业向成熟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既提高了行来准入门槛,又整合了产业、争化了行业发展气氛。
市场有限,企业众多,上海钢结构行业的高额利润也在渐渐称为历史,承建钢结构工程的价格越来越透明化。为了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沼,许多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作用,尽力去赢得客户、维系客户,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竞争中胜出,获得心仪的钢结构工程项目。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资质、技术、实力、服务等等方面以往一直是竞争的焦点。钢结构企业究竟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一部分企业选择广告宣传;有一部分企业重占打造知名工程案例;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埋头苦干,加大创新力度,以期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仔细研究在市场中经营困难的钢结构企业,就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品牌,更不提知名度了。品牌意识的缺乏是上海钢结构行业中的通病,诚然,工程品牌,服务品牌对于钢结构企业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客户对于涉及百年大计的建筑物,自然小心谨慎地选择建设企业。企业的知名度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
毋庸置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必将使钢结构行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随着众多企业无序的加入,上海钢结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轻钢总体技术含量不是很高,除了少数企业在多高层钢结构工程、管桁架等方面有所发展外,上海市绝大多数钢结构企业在从事轻钢结构加工、安装项目,同等资质、同等实力的企业难以难以拉开差距,随着竞争的加剧,上海钢结构市场更显混乱,不同的企业报价相差甚远,工程质量没统一标准,或许在调控之下,钢结构企业迎来新的发展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