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不见好,对于 钢结构企业来说注定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一年。受国内房地产调控和国际债务危机、反倾销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影响,国内钢结构市场环境风险不断增多,一方面市场需求骤减,一方面国外订单下滑,钢结构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僧多粥少、工程风格如出一辙导致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客户的日趋精明和理性,令钢结构企业的促销等市场营销手段效果越来越弱,这些都在集中考验钢结构企业的应变能力。
风险一:钢结构企业企业数目虽多,但生产集中度低,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多,经营分散,除几家上市公司外,未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结构集团群。从全国范围来说,大、中型企业不足15%,而落后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
风险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许多钢结构企业生产企业规模不大,生产和经营分散,生产技术不先进,项目品种少,未形成完整设计、加工、施工服务体系。
风险三:废旧材料回收体系不完善。废旧钢结构材料如钢材、钢板、彩钢板、夹芯板等等回收的方式和技术落后,国内从事这类产业的再生企业规模小,产量低,还没完全达到钢结构能循环发展利用的优点。
风险四: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弱。国内不少钢结构企业综合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或装备不配套、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弱导致生产效率低、原辅材料消耗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尽管我国有些钢结构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和创新,使某些企业或某些单一技术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个产业来看,很多企业生产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由于体制、机制、资金及技术方面的原因.技术改造乏力。
风险五:而我国由于专业用于钢结构产业的开发的能力和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材,因此,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制开发乏力,甚至国外已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制备技术和国内自主开发的成果也难以推广应用,实观产业化,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我国钢结构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钢结构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量保持连年增长。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钢结构业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位无序竞争、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不重视科技开发和新材料研制或研发效果不佳、产业化不力、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等,这些对我国钢结构产业的高速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因素。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市场风险不断增多,需要钢结构企业冷静处理,综合分析市场,避开最大风险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