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中心
上海建筑结构新趋势:混凝土建筑难重启,钢结构成主流 在上海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大规模重启混凝土建筑愈发显得不切实际,钢结构正逐步占据建筑领域的主流地位。从历史角度来看,混凝土建筑曾在上海的建筑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今,时代在变迁,上海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混凝土建筑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使其难以满足当下的城市发展需求。一方面,混凝土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从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完工,再到后期养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争分夺秒的城市环境中,时间成本过高成为阻碍其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个普通的混凝土结构住宅小区建设,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交付使用,而在此期间,土地资源被长时间占用,无法快速产生经济效益。反观钢结构,凭借众多优势在上海建筑市场迅速崛起。首先,钢结构具有出色的强度和较轻的自重,这使得它在建造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大跨度建筑时优势明显。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采用了大量钢结构,用钢量超过 10 万吨 ,不仅稳固地支撑起 632 米的高度,还实现了独特的建筑造型,成为上海的璀璨地标。在相同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的情况下,钢结构建筑可以减少基础工程的成本投入,因为其较轻的自重对地基的压力相对较小。其次,钢结构的施工效率极高。钢结构组件可以在工厂进行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例如上海的一些商业综合体项目,采用钢结构后,施工周期比传统混凝土结构缩短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让建筑能够更快投入使用,创造经济效益。这种预制化施工方式还能有效降低现场作业难度,减少施工现场的人员和设备投入,提高施工安全性。再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钢结构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钢材可回收再利用,在建筑拆除时,大部分钢材都能回收,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而且,钢结构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相对较低,长期来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在建筑结构选择上确实越来越注重高效、环保和安全,钢结构成为主流有其合理性。在政策层面,上海市积极响应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其中钢结构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形式,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政策鼓励钢结构在学校、医院等建设项目中应用,也为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